欢迎光临武汉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学院!
近日,武汉理工大学安全应急学院“助学春晖,筑梦未来”暑期“三下乡”志愿服务队来到多宝镇第二初级中学的校园进行支教活动。为了进一步增进孩子们的文化认同感、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,一系列精心设计的传统文化体验课程在志愿者的带领下顺利开展,获得了学生、家长们的交口称赞。
诗韵流淌:春兰秋菊藏古意,夏荷冬雪入诗行
“春眠不觉晓,处处闻啼鸟……”清脆的童声回荡在教室,志愿者小彭带来的《古诗里的四季》课程正式开课,二十余名乡村孩子在诗词中感受四季流转。
课程中,志愿者小彭选取了《小池》《山行》《江雪》等经典诗作,通过“猜季节”“画诗句”“唱古诗”等互动游戏,让孩子们在趣味中理解诗意。当讲到“停车坐爱枫林晚”时,孩子们用蜡笔涂画出火红的枫叶;学到“孤舟蓑笠翁”时,又模仿起钓鱼翁的姿态,教室里满是欢声笑语。“原来古诗里藏着这么多漂亮的景色!”
下课铃响后,孩子们仍捧着自己的画作不愿放下。志愿者表示,希望通过这样的课程,让孩子们在诗词中发现美、感受美,种下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。
字趣横生:象形指事藏玄妙,会意形声演万千
“我与梦想有个约定……”以一首简短的诗作为开场,志愿者小吴向孩子们娓娓道来汉字的起源——甲骨文。当志愿者询问图片中的甲骨文代表哪个汉字时,孩子们都能依据刚刚学到的知识,踊跃作答。
在深入了解了汉字的起源、演变和结构之后,志愿者为孩子们分发了油画棒和卡纸,并详细讲解如何挑选绘制出自己喜爱的汉字。在协助孩子们完成作品的过程中,志愿者惊喜地发现,孩子们拥有极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,创作出了令人眼前一亮的图画。最后,孩子们高举画作合影,脸上洋溢着幸福而灿烂的笑容。
这堂趣味汉字课,不仅让孩子们在笔墨间触摸到汉字的形与意,更在心中播下了传统文化的种子。从甲骨文的古朴线条到创意画作的斑斓色彩,孩子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字的演变,更是文明的传承。当“日”“月”化为笔下的光影,当“水”“火”跃然纸上成灵动图景,他们已然在不知不觉中与千年文脉对话。
智启古今:柴米油盐蕴方圆,琴棋篱墙护安康
一场别开生面的 “穿越生存指南” 科普课在文化中心开课,以穿越情境为切入点,在传授生存技巧的同时,系统解读古人生活智慧,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新颖载体。
志愿者小白从饮食起居、社交节庆到安全防护,系统揭示古人实用智慧:饮食上以粟麦稻为主食,搭配野菜(焯水去酸),通过盐渍风干保存肉类,践行“五谷为养”的平衡之道;日常生活中用杨柳枝刷牙,床榻形制体现社会等级,以陶炭盆裹布取暖、芦花丝绵御寒;社交节庆既有文人雅集的琴棋书画(如兰亭雅集),也有端午龙舟、中秋赏月、春节(贴符爆竹、守岁拜年)等传递愿景的民俗;安全防护则注重艾草苍术消毒防疫、饮用草药增强抵抗,并强调遵守各朝律法(如宋宽松宵禁)为安身之本。该课程以独特穿越视角,在传授生存技巧的同时,深刻展现了古人的日常生活哲学,深受孩子们的喜爱。
这些传统文化课程以诗词之美、汉字之趣、古人之智为钥,为孩子们打开了传统文化宝库的大门。孩子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文化魅力,悄然萌发文化认同与自豪。武汉理工大学学子们用青春实践,在乡间课堂播撒下热爱与自信的种子,架起了一座连接古老智慧与未来梦想的桥梁。这场文化之旅,终将成为孩子们心中文化自信生根发芽的起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