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光临武汉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学院!
一、指导思想
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学校第四次党代会决策部署,聚焦确保服务国家战略和支撑行业发展新高地建设起势见效,对全年工作进行系统部署。
二、主要工作思路
坚持“特色、交叉、应用”的发展思路,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坚持立德树人,大力推进“双一流”建设,坚持弘扬“厚德博学、追求卓越”的大学精神,“明德励学,修己安人”的学院航标,以信息化建设引领和推动学院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和超越,全面做好2024年各项工作。
三、工作计划
(一)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
1、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,全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不断完善工作机制,切实发挥党委和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助推学院高质量发展。
2、坚持学校、学院、基层教学组织、教师“四维并进”推动课程思政建设。持续深入抓典型、树标杆、推经验,力争形成规模、形成范式、形成体系,使全体教师“人人能思政”、“处处讲思政”,开展“教授红讲堂”活动,构建优秀的教风和学风。
3、以争创“一流党建”为目标,以“双创”建设为抓手,积极推动“一院一品牌、一支部一特色”党建创优工作,将党建与教学科研、人才培养、实践育人、服务社会等工作深度融合,形成 “党建+文化传承”特色鲜明的党建工作品牌。
(二)行政管理与安全工作
1、在“学科牵引、人才支撑、平台保障、行业协同”四个方面久久为功,围绕党建思政、学科建设、教育教学、科学研究、学生工作、行政管理、人才队伍、社会服务等八个方面持续发力,从而构建支撑学院发展的“四梁八柱”。
2、适应新形势下学院发展新需求,科学谋划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后半篇文章,出台相应规划。
3、优化重塑制度建设流程,进一步明确各领导及下属办公室的工作职责和岗位设置要求,理顺职责分配,提高行政管理效率。
(三)本科教育教学工作
1、根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中反映的问题,完善制度建设,强化教学质量监控机制。
2、完成2024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。
3、结合学院实际制定“小学期”“一院一策”实施方案。
4、力争获批校级教学团队1-2项,精品课程教学名师1名、青年教学名师1-2名。
5、力争2023年获省级教研项目2项,校级教研项目5项;获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-3项。
(四)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工作
1、开展《国家安全学》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及后续沟通交流工作;分析安全科学与工程第五轮学科评估的短板弱项,提出针对性发展方向和思路。
2、配合推进《资源与环境》专博点申报工作。
3、拓宽产学研合作,建立高水平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和研究生工作站。
4、严格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过程,严格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管理。
5、深化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,推动“本研一体化”工作全面铺开。
(五)科学研究工作
1、积极动员学院教师申报各类型项目,完成年度到账科研经费1150万元以上;参与省部级及以上奖励申报,力争牵头获得省部级/行业协会一等奖1-2项;牵头完成行业/地方/团体标准1-2项。
2、组织或参与申报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基地建设1项。
3、每月组织1次校内外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;策划主办或承办2024年度国际或国内学术会议。
4、有组织的科研组织制度推进,形成3-5个特色鲜明的科研团队;推进成果转化3-5项。
5、落实并推进科研与实验条件保障部科学运行管理制度,提高科研实验条件保障质量。
(六)队伍建设工作
新增高层次人才(含优秀中青年拔尖人才)1-2人;省部级人才1-2人;全球招聘优秀博士2-3名;新增进站博后3-4人;新增教授1人,新增副教授2-3人;完成教师实践能力培养2人;教师国际化能力培养1人。
(七)学生工作
1、以党建为引领,坚持规范与创新,依托师生党支部结对共建,党校、党支部“三会一课”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培养考察,重点系统谋划“党员先锋行动”,做好学生党支部建设。
2、以科技创新为驱动,加强学院“科技人才池”的建设,积极培育科技创新项目,力争科技创新在“挑战杯”省部级及以上比赛有所突破。
3、持续聚焦专业特色,围绕“总体国家安全观”,充分挖掘校内外思政资源,开展“安全嘉年华”等特色品牌活动。
4、充分发挥各专业系力量,广泛访企拓岗,开拓社会资源协同育人,开展2024届毕业生就业精准帮扶,营造全员促就业的氛围,推进2024届毕业生高质量就业。
5、持续深化招宣“1+1+1”模式,合理布局招宣力量,提高招宣质量。拍摄学院招生宣传视频,扩大学院、专业知名度和影响力。
四、具体措施:
1、突出政治引领,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的建设基础工作、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,举办专题研讨、能力提升等各类班次,持续抓好党支部书记能力提升工程、党员进党校集中轮训工程,提升基层党组织履职尽责能力。
2、加强考核激励等制度建设,按照“四定”方案,实行分级分类多元化考核,鼓励教师个性发展,为学院快速发展创造好的制度环境。
3、按照“高精尖缺”标准,持续优化数字化、信息化学科建设,形成有学院特色的学科专业建设新格局,建成行业内“大安全、大应急”学科专业建设标杆。